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Service support

沉香与佛教的渊源

沉香与佛教的渊源 第1张
  在我国,沉香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佛教中,沉香的地位很高,佛教用其供奉礼佛。沉香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沉香木雕刻的念珠、佛像等是珍贵的佛具,沉香制作的熏香不仅用于礼佛,还是参禅打坐的上等香品。
 
  沉香历经了千百年腐朽再生,是天地的灵物,它是人间的奇树,木中的舍利,它具有宁静肃穆的力量。
 
  沉香香气高雅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却又与人亲和,因而在佛教中被视作崇高的敬佛圣品,也被用来比喻高尚的德行、修正的境界与佛因的庄严。佛教典藏中关于沉香的记载非常多,如《阿含经》、《华严经》、《楞严经》、《六祖坛经》以及许多密宗经典等难以计数。
 
  沉香的应用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西汉时期沉香随佛教传入我国。很多佛经上都有使用沉香制作佛香的记载。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应建立十六莲花,十六香炉,间花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香。因沉香在佛教中为十二香王之首,佛以沉香和檀香之香气比喻戒德的殊胜。
 
  佛教界推崇沉香为唯一能通“三界”的圣洁香料,1987年5月5日,全世界仅存的佛教圣物佛祖舍利及唐皇供奉珍宝在法门寺重见天日,举世震惊。在法门寺地宫,唐代皇帝供奉的沉香、丁香、乳香、檀香为佛祖建造的金银弥山及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神妙离奇。
 
  在地宫隧道后部一通《监送真身使随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详细记载了唐皇诸相供奉法门寺佛祖真身舍利的珍宝的名称、数目、质地及供奉者的姓名,其中载有“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檀香山二枚(重五斤),沉香山二枚(重五斤)”,另有七件香具,材质上乘,做工精妙绝伦。
 
  谈到佛教的用香,自然与印度的用香文化有关。在印度由于天气酷热,为防人体产生体垢、恶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熏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熏香”。
 
  《大智度论》卷三十记载,烧香仅能行于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均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沉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佛教将涂香、烧香作为供养佛及众僧的方法之一,《贤愚经》卷三里提到,为了迎请佛陀,要在供养仪礼中烧香;《法华经》谓沉香是佛教中对诸佛、菩萨最好的供养。
 
  沉香末、沉香片一般用于参禅静坐或诵经法会熏坛、净、燃烧,较高级者则用于饮香,或制成佛珠佩挂身上、手腕上,在念经时拨动佛珠,沉香受体温加热,散发香气以定神安灵。芬芳的气味带来美好的感受,令人愉悦,而有德的修行者,心灵也散发出美好的芬芳,令人崇仰,芳香远闻。
 
  因此,经典中常以香来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经》中记载,世间的香多由树的根、枝、花所制成,这三种香只有顺风时得闻其香,逆风则不闻。
 
  当时佛陀弟子阿难欲知是否有较此三者更殊胜之香,何者能不受风向影响而普熏十方,于是请示于佛陀。佛陀告诉阿难,如果能守五戒、修十善、敬事二宝、仁慈道德、不犯威仪等,则其戒香普熏十方,不受有风无风及风势顺逆的影响,这种戒香乃是最清净无上者,非世间众香可比。
 
  沉香林环境优美,极适合游憩、灵修。沉香又对其他树种不产生排挤,祥和洁净的环境使人心生欢喜,心明性悟。沉香林气味美好,能使人忆念佛陀的悲形、智慧等种种巍巍功德,而生欢喜,心向往之,祈愿成就与佛陀同等圆满的生命境界。
 
  沉香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种植时不需喷洒农药,有驱虫但不杀虫的特性,是最慈悲的树种,反映出佛法的智慧,一切众生圆满成佛。沉香林的特性象征修行者持戒清静的戒之香,也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芳香。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香,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另外,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应对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中,鼻根所应对的是香尘。《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就是以闻水沉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证得罗汉果位的。
 
  另孙陀罗难陀,也以鼻根入道而证得阿罗汉之圣果,世尊授记其未来当得无上菩提香在佛教里蕴藉了这么深妙的意涵,无怪乎禅宗常会引香之名,如将坐禅称为“坐香”。香不在多,心诚则灵。
 
  由于香能祛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感受,因此常被用来作为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
 
  在种种修法中,经常看到供香的记载,依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天龙八部等一切护世圣众,而用种种不同的香来供养,沉香则用于供养佛部香是佛教中重要的供养,而以沉香油涂香更为殊胜,在金刚界法及护摩法中均有供香仪轨、方法、真言手印等详细记载。佛教中记载香的经典也甚多。
 
  香在佛教中的风貌如此丰富多姿,从最基本令人愉悦的香气,升华至心香、解脱香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恐怕就难以说穿了。原因何在呢,佛经中已经讲的很明白,是人的“刚强难化”,不问究竟所致。
 
1.无比殊圣的香积净土
  香在佛教修行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对于修佛人修行的进境和成就有着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形而上的,是本性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十分严肃对待的大事。
 
  佛教修行,沉香必不可少!《华严经》载:在广阔幽深的宇宙中有无数佛国,亦有无数香水海重重环绕:
 
  在“一真法界”中有“十方世界海”;“十方世界海”中央有“华藏庄严世界海”;“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央有“无边妙华光香水海”;“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央有“普照十方世界种”;“普照十方世界种”又涵摄二十重,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重。
 
  《维摩诘经》载:在娑婆世界之极上处(最高层),有佛土名为“众香国”。十方世界中,以众香国的香气最为美妙,“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众香国是“香积如来”的佛土,那里的天人不像娑婆世界的众生那样刚强难化,香积如来说法也不须文字,“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圆满功德。
 
  为什么这样的殊圣境地,如此简便易行的修行法门,却无人问津,还是一句话,是人们的本性刚强难化所致。从现在人们烧香的种种现象,我们即可看到事情的原委,大部分人烧香仅是一种形式,是应付。
 
  实际上“香积净土”或“众香国”在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从宋、大书画家米芾的“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到“众香国里尽朝晖“。都说明了人们对香积净土的了解与向往。
 
  从对香积净土的了解,也可以看到真香在佛教中的作用。我想真正的修行佛法的大德,必将对香产生正确的认识。
 
2.修行的根本及香的作用
  从修行的根本上来看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是以“本性”的提升与圆满为本根的。佛家讲“明心见性”为佛,道家讲“修真炼性”成真,儒家则是“养德尽性”至圣。
 
  从另一角度讲,佛家的“放下即是”,“无我”、“空”等等,以及慈悲为怀,也都是为了本性自我的返现。诵经、坐禅、其他功课也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除此以外当非正法。先贤们强调用真香也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
 
  香的作用是什么?在许多经典中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香是人类本性的需求。孟子讲“不可得而命安”,香是本性的食粮,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
 
  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正一语中的,说明了香的根本作用。学佛人天天烧香,除了供养及与佛、菩萨沟通的作用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本性的颐养。
 
  《荀子·礼论》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但是,当前时期,由于人们对香没有全面的认识,盲目地使用,形成了与之相反的状况,不是以香养人,而是人去养香,这在修行上就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正如古人所言:“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如此一来则难辨香之真假、优劣,也就无法达到杜甫的“心清闻妙香”之效果。
 
3.真香与真供养
  对佛菩萨的供养是一件十分殊圣庄严的事情,只有真心诚意,以殊圣之物供养才应产生真实的效果。心与物合才会心想事成。而香的供养又是最重要的,不仅香要真,心更要真。
 
  何为真香?传统来讲其基本条件是:用药要真,配伍得法,制作工艺严谨,制香环境洁净。更严格的还要经过特殊的窖藏等。当然其中香药的等级,用什么样的药都会对香产生质量上的影响。这种差别只是作用的大小,不会有负面的作用。
 
  而化学香大部分却是有害于人体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香,不具有香的功效和作用。在用香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但必须应该是真香。至于其中的知识,是一个学佛人必须要了解的。
 
  目前,有个别人在强调香无真假、好坏,心到即是,心诚则灵。实际这是一种对自己、对修行不负责任的想法。历史上有许多捻土为炉,以草为香的传说。但是,这些是特定条件下的行为。
 
  如果可以如此,古人又何必发明香,又何必烧香?有个别人,自己平时锦衣玉食,花天酒地,从不算计。但在敬佛用香上却越省越好,就怕多花一分钱,也在讲心诚则灵,是真的心诚吗?是自我欺骗而已。实际上这是对佛菩萨的大不敬。
 
  一位出家师在谈到用假香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用假香,就好像一个儿子回家去看父亲,给父亲送了一瓶用五粮液瓶子装的假酒,慈悲的父亲知道酒是假的后,心里会想孩子让人骗了,父亲没有责备孩子。第二次、第三次,如果孩子仍然送假酒呢?再慈悲的父亲也不会永久的容忍自己的孩子骗自己。那么后果是什么呢?可想而知。我们用假香来敬佛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用心在骗,有不少人认为我不懂,我没错。一时不懂,可以原谅,永远的不懂是不想懂,是自己对自己错误的原谅,是对自己的欺骗。这样是不会有真正的进步的,也就无法谈到成就、圆满。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真香是心香,我靠的是心香。这看似正确的论点,实际上仍是在欺骗自己,因为,心香的升起是一个人修炼的结果,是经过漫长的修炼后得到的,是智慧圆满的人的标志。或者是数万人里可能出一个的天才,不需要修炼即具有的。普通人的路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的走出来……
 
  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虽存在着不同的地域差别、民族文化差异,但沉香始终在东西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以不同的文化信仰影响着人类进程和世界历史,尽管各宗教的教义不同,但在其教规中却拥有个共同的信物,那就是沉香。
 
沉香的神秘不仅来自它的神奇香味和它的独特药性,它还能通窍,避邪化煞,安魂魄,是唯一能通三界的香气,所以在宗教仪式中,把燃烧沉香视为奉拜神灵的至高形式。沉香是世界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一致认同的稀世珍宝。
 
  香文化的历史脉络
  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
 
  蕙质兰曦沟通神灵
  香是怎么在中国出现的?追溯历史会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就已经出土有原始的陶薰炉,这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当时香料主要使用的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蕙质兰曦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据考古研究,当时香更多的是用于祭祀、供奉天地、敬奉鬼神等等神圣的仪式上。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植物燃烧产生的香烟能够从地面升到天上去沟通神灵,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道教和佛教,在它们的宗教仪式当中,烟雾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徒们通过它来传递崇拜的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草本类植物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诗经》、《楚辞》当中都能看到有关人们佩戴各种各样香草的记载。但是这种情况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改变。汉代疆域辽阔,很多蛮荒之地都成为汉朝的版图,除了可供燃烧的草本植物之外,南方热带雨林中出产的一些树脂类香料开始大量出现,比如檀香、沉香、龙脑等等。
 
  于是,随之而来用香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其中焚香器具的变化最为深刻。比如汉代出现的博山炉,它在香炉中是非常有名的代表性器物,后人称其为“香炉之祖”。从博山炉的造型来看,它的炉体比以前更深,之所以要加深,就是因为要在炉内放置炭火去熏烧树脂类的香料。
 
  皇家的奢侈品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开始向理论完善的宗教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已发展成熟,它们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用香的习惯。
 
  在当时人们逐渐发现,以沉香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是如此美好,它们气味独特,来源稀缺。因此这类香料成为了皇家贵族的奢侈品,成为身份财富的象征。唐代的史料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建造沉香亭,用沉香做刀柄,打造车轿等等。
 
  从唐代开始,香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在上层社会中,香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官员的升迁、比如上朝面君等等重要场合。有一种焚香的炉子叫先炉,它最早是用在佛教仪式中的,后来官员升迁之后都要手捧它在佛像前转圈敬拜。
 
  此外,大臣面君的时候,要口含积舌香,衣服要熏香,以表示臣下对君上的敬重。唐代的诰命出行,她们除了要在宽大袍袖的肘部放置香囊以外,在她们的步辇四周的柱子上也要悬挂香囊,所不同的是,这些香囊是金银制造的。
 
  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球香囊,大小不一,外面是镂空雕花的球套,里面为一半圆形的装有香料的小香托,在行走的状态下,这个香球不管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托始终处于水平位置。
 
  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街市中步辇行过,一路香烟。唐代这种繁盛、奢侈、高贵的用香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表明香从宗教领域转移到了人们日常的政治和生活领域。
 
  除了仪式之外,香料在日常生活中还被用来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我们从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仕女手里拿着的香斗,正如同李商隐的诗句“金斗熨沉香”所描述的那样,当时在富贵人家,熨斗中已经开始燃烧香料了,用这样的熨斗去熨烫衣物,美妙的香气自然而然会留存在衣服之上。
 
  再如后世的熏笼,像一个倒扣的笼子,在里面煮上香汤,把衣服盖在笼上,用升腾的香气来给衣服熏香,我们从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场景,所谓“斜倚熏笼坐到明”。
 
  今天寺庙里面烧的线香,在唐代是没有的,当时人们把香磨成粉末状,用木质的阴纹的模具来压制香块,上面有美丽的花纹,在燃烧时点燃一端,顺序引燃,又称为香篆或香印。
 
  据考证这最初也是从寺院中发展起来的,后来进入百姓生活。当时又有百刻香,这种香体积巨大,上面压制有刻度,在燃烧时兼有计时的功能,能够全天候地燃烧,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用香方式。
 
  同时,唐代的烧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更具有文化气息的隔火煎香,即在香炉里面点上炭火,再加上一个贵重材质做成的隔火,然后把香料放在上面,不用明火去烧,而用隔火去炙烤,如此一来没有烟气,只有香味,这是隋唐时代比较流行的品香方式。
 
  我们从很多史料、名人的诗句上都能看这样的记载,一般来讲是在文人的雅集和文人的书房内来进行的,是放在文人的鼻端去品鉴的。
 
  鼻观先参修身养性
  到了宋代,中国人的用香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应该说自六朝以后,唐代文治武功强大,社会文化异常开放,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很多异域因素。但是到了宋代,我们又变成了一个文强武弱的社会。经过唐代大量物质文化的积淀,宋代这方面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因此必须对这些积淀进行自我吸收和消化。
 
  加之宋代的文人阶层迅速崛起,为这种消化与吸收提供了绝好的主体。就用香而言,宋人开始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只在上层社会使用的香料,文人也更大范围地去使用这些高级香料,比如沉香等等。
 
  这从香文化的发展上来讲,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物质无论多么美好,它本身是没有精神和生命的,是使用物质的人群赋予了它精神和生命。
 
  在远古的时候,香被人们使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祭祀品;到了汉唐,香又是皇家的奢侈品;而到了宋代,因为文人的大规模使用,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同时兼具哲学性和思想性,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宋代,中国的用香文化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
 
  香席不再是贵族之间斗富的场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观参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的媒介,宋代奠定的这种文化基础后来一直影响中国上千年,直到现在,谈起我们中国文化还是这样一个层面:含蓄、深沉、内敛。就如同宋人的品香方式。
 
  从宋代开始,除了隔火熏香的方式,开始大量出现专为文人所使用的一些更完善的香器,其实唐代就已经有了一些圆形的装香的香盒,而宋代又出现了炉盒的搭配和炉瓶的搭配,开始出现了理香的香箸与香铲,宋人为品香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文人之间的雅集。
 
  比如传世宋画中的《西园雅集图》就有香的身影,苏轼、黄庭坚等人经常创作一些有关香的诗文偈子,比如苏东坡的四句焚香偈子:“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说的就是这个。
 
  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富贵人家制香的职业,做香篆、做香丸、打香饼子。这也从侧面说明,香在社会上的普及。当时的文人阶层已经成为了民间的时尚风向标,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人们要追求风雅,向文人看齐,于是文人带动了用香的社会风气。
 
  宋人还开始了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红袖添香夜伴读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
 
  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的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比如香器都在极力模仿宋代,出现了复古的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等等,甚至都要追求紫口铁足。
 
  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了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是在用香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发展。明代的用香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像唐代用香专属于贵族、宋代用香专属于文人,明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在用香。
 
  我们根据明代留下来的大量画作和文字资料能够看到,几乎在任何的生活场景,都能在背景之中看到香炉出现,比如在官场的应酬中,在私宅的闺房里、花园里,任何地方都会有香炉出现。
 
  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被称为“炉瓶三式”,是家家户户都应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家就不像过日子的,可见,用香已经普及到了何种程度。香除了在这些正式场合出现之外,在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包括一些很有情趣的事件中也能得到体现。
 
  比如说,对于读书的文人们来讲一个很香艳的场景就是“红袖添香夜伴读”。再有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比如冒襄和董小宛,小宛早夭后,冒公子写诗祭奠,其中就提到很多两人一起品香的场景。
 
  清代满族对于汉文化是崇尚的,他们在政治上大量地起用汉人,清代皇室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对于汉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清代,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炉瓶三式”开始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摆设和装饰品,甚至为了摆放的便利和美观而舍弃其本质的用途,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的一套炉瓶盒香具,为了适合房间里贴墙的博古架摆放,它们被做成了半圆形,已经完全没有香具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用香在明清另一大革命性的改变,就是线香的发明,将香粉粘合起来,制作成棍的形状,使其运输、使用都变得极为方便,由此香更加大规模地进入百姓之家。

(深圳市祥和弘业电子有限公司,专业制作生产念佛机,播经机,梵韵机,经过多年砥砺发展,自由2000平工厂,祥和打造出一条包括研发,生产,品牌,渠道,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未来公司将努力开拓市场,将产品覆盖到太阳能念佛机,播经机,国学机,音乐机,视频机,道教机等产品,保持行业稳中求进。【转自网络,侵删致电】)
编辑:梵韵祥和发布时间:2021-11-15 10:08:22